|
媒体中心
|
红石林业:以科技赋能林业现代化新征程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的背景下,林木种质资源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正成为推动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红石林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林公司”)持续优化森林资源经营,扎实推进林木种质资源科研工作,成为全国首家同时拥有国家重点林木种质资源库和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单位,走出了一条从“伐木营林”到“育基因林”的转型之路,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完成角色转型 推动融合发展 伴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林业正经历从“经营一片森林”向“守护一库基因”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全国林业科研工作的先行者,红林公司深知林木种质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严格遵循国家林草局对红林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批复精神,秉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持续探索“科研—生产—应用”一体化创新路径,肩负起守护吉林森林“基因密码”、驱动北方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创新的双重使命。 2024年,水曲柳、胡桃楸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获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复。项目以“原地保护+异地保存+科技扩繁”为路径,构建覆盖资源调查、基因解码、良种选育、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科研体系。标志着企业成功实现从传统“木材生产者”向现代“基因守护者”的转型,迈入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与科技推广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建立样本档案 实施精细管理 密林深处,红林公司专业技术团队正开展新一轮本底调查。工作人员为每一株目标树木悬挂独一无二的铝质标识牌,清晰标注树种、科名、属名及区域信息。这一编号,意味着该树木正式纳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三年来,已累计完成33972株目标树种的精准调查与挂牌。 在基地实验室内,采集的优树叶片有序陈列。每一份样本都将形成包含地理位置、生长性状、基因序列等40多项参数的“电子身份证”。“一树一档”的精细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林木遗传研究的专业水平。目前,红林公司已从数万株候选树木中科学遴选出360株本区域优树,水曲柳与胡桃楸良种审定工作顺利完成,为珍贵树种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布局 保障永续传承 站在规划图前,3610.5亩的水曲柳、胡桃楸林木种质资源库项目区全景尽收眼底。项目区被科学划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形成从保护到利用的闭环体系:3088.5亩原地保存林,依托现有天然林分,设立严格保护的核心样本区,最大限度保留树种在原生境下的遗传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被誉为“活的森林基因博物馆”。304.5亩异地保存库,收集来自东北三省的优异种质资源,实现多地域、多谱系资源的集中保育与对比研究,为跨区育种与气候适应性研究提供材料基础。142.5亩子代测定林,通过对优树后代开展系统评价,分析遗传力与性状传递规律,筛选出真正具有育种潜力的子代系,提升选育效率。75亩扩繁圃,依托组培、嫁接、扦插等现代繁育手段,对优良基因型进行无性扩繁与中试推广,打通从实验室到林地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以来,基地还新建拧筋槭、蒙古栎初级种子园共计561.9亩,红松二代种子园120亩,形成以“三树种”(水曲柳、胡桃楸、红松)为核心、“多树种”协同发展的良种繁育格局。新建的科研用房内,组培室、智能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和晾晒场等功能齐备,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扩繁、研究开发等万余台(套)高端设备,全面构建起从资源保存到科研创新的现代化硬件支撑体系。
抢救珍稀树种 延续基因资源 水曲柳、胡桃楸作为第四纪冰川期幸存下来的古老树种,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与科研价值。然而,受历史上过度采伐与生境破碎化影响,其野生种群数量锐减,遗传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红林公司以“保种、优育、复壮”为目标,专门设立219.3亩种质资源收集区,保存槭树科等珍稀树种遗传资源,系统实施珍稀树种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科学干预,不仅挽救濒危树种,更致力于复壮种群、筛选适应未来生境的优良基因,为生态修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种源。 在扩繁圃,技术人员正检查去年嫁接的150个水曲柳无性系成活情况。这些取自优株的接穗,经嫁接重焕生机。不远处,230个胡桃楸优株的子代测定林苗木长势喜人。“原地保护+异地保存”的双重保险机制,不仅为濒危树种构建“基因避难所”,更借助现代繁育技术延续其珍贵基因。
解码生命密码 驱动生态未来 实验室内,胡桃楸基因测序数据在屏幕上流动,这些海量遗传“生命密码”正持续汇入建设中的东北珍贵树种基因数据库,为重要性状基因挖掘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支撑。“我们不仅要保存种子,更要读懂它们的遗传信息。”基地负责人于海洋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积极汇聚顶尖科研力量,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李云教授团队合作攻克蒙古栎根系繁殖难题,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方加兴博士联合研发红松林虫害防控新技术,并与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在林木遗传进化与生殖机制等前沿领域取得系列突破。基地推进的红松同位素标记试验、矮化机理及效益分析等一系列前沿课题,为红松遗传改良与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我们从资源保存走向良种推广,最终目标是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成林、赋能产业。”于海洋说。示范区内,新培育的抗寒树种苗生机勃勃,这正是科技育种成效的生动体现。通过持续遗传改良与规模化繁育,基地已为吉林省红松、蒙古栎等主要树种建立稳定的优质种源供应体系。目前,基地获得6项省级良种证书,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取得11项科技成果与8次长白山科学技术奖,牵头制定四项行业技术规程,将创新成果固化为标准化“操作手册”,为区域林业高效经营与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引擎。 2026年,随着这座承载水曲柳、胡桃楸等珍贵基因的“绿色方舟”全面落成,红林在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上,将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在这里,红林公司正以科技为引擎,构建起“资源保护—科研创新—产业示范”全链条发展模式,系统守护珍稀树种的遗传信息,推动基因保存与良种选育协同并进,让每一粒种子都孕育森林的未来,让每一段基因都承载生态的希望。(张彤宇) |
最新资讯
2025-11-14
2025-11-06
2025-11-04
2025-10-23
2025-10-21
|